许多人曾经谈论过商业基因的问题,“商业基因”,简单理解可以是,某个(类)企业特有的具有自己可重复而其他企业难以复制的商业价值模式。
对商业基因的认识,可以帮助企业找到具有独特竞争力的依据,也可以找到企业未来商业模式的潜在基础。对于忙着互联网创业的兄弟们来说,如何识别自己业务方向的潜在竞争对手,商业基因的分析或许能有帮助。
过去两年中,博客兴衰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商业基因案例,blog在国外兴起的时候,是反精英主义的平民或者说草根路线,而到了国内,虽然有不少人依然将blog(博客)作为草根的展示平台,但总的来看,国内的博客走的是精英路线,不是已经成为精英的人进一步展示精英的舞台,就是虽然此前不属于精英但通过博客走入(或可能走入)了精英阶层。
精英博客思路,与门户网络早期推出的“专家专栏”并没有太多的不同,区别只是能否自主注册或者开放注册,而RSS定制之类的所谓web2.0特征,对于大多数习惯Web阅读的网民而言,并不是必需的,短期内也不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习惯。
博客托管商对于博客精英化的经营思路存在的巨大危机缺乏必要的警惕,以至于直到门户发力博客之时,还一度抱有web2.0与web1.0分治的梦想,现实要严酷的多,由于“精英博客”与“专家专栏”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或者说他们具有相同的“商业基因”,当门户从“精英博客”试验者的尝试中得到启示,迅速开展博客服务之后,短短几个月时间,之前所谓的博客先行者们,很快就哀鸿遍野。
“商业基因”是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某种商业行为的潜在基础,揭示了业务模式的规律,在进行业务模式方面拓展时,商业基因的分析能够帮助企业看清楚,哪些看上去很炫的服务实际上并不适合企业去做。
“商业基因”决定了企业商业模式的可能性,基因的自私性则决定了赢者通吃的宿命。生物学上,基因这种高级物质具有自私性,它希望得到最广泛的传播,商业基因也如此,当一种商业基因具有市场竞争的优势,同样具有将自己的商业基因进行最广泛传播的自私性。
意识到商业基因的自私性,能够在市场中提前意识到竞争对手的所在,并利用基因创新打破赢者通吃的怪圈。从竞争的角度看,比识别哪些事情不适合本企业做更重要的事情在于,识别哪些巨无霸企业可能在未来成为自己主营业务的竞争对手。
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商业基因的识别并不容易,许多时候,分析常常是事后诸葛亮的事情,尽管如此,商业基因分析方法还是给创业者一些启示,在一日千变的互联网领域,行业之间的差别远比想象的要小,好比白鼠和人类,表面上的巨大差别,而基因的差别却小得多。
互联网扁平化的趋势将地球进一步变小,我们需要更精确的工具进行商业模型分析,商业基因可以是一种参考思路。
分类
“商业基因与基因自私性”上的5条回复
[…] 国内博客集中在精英博客上血拼,精英博客最后的形式又被简化成了专栏博客,(精英博客与专栏博客对比,参见:商业基因与基因自私性 )最后博客编辑只为抢博客作者文章,彻底退化成传统媒体时代的抢稿源行为。我想与博客运营只看到媒体价值不无关系。 […]
[…] 有人热衷于基因论,可能认为同样的全球性公司,具有不同的基因,商业基因会构成屏障,我也曾是商业基因论的支持者,但是,随着互联网人才流动日益增多,未被直接确认的公司基因的阻击力量显得越来越缺乏底气,在缺乏反垄断的国内市场,大公司正扮演着压制创新创业公司的力量。互联网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逻辑,正在让反垄断的含义变得日益晦涩。在那些市场发达的国家,大公司对创新的压制力也日益增大。 […]
[…] 有人热衷于基因论,可能认为同样的全球性公司,具有不同的基因,商业基因会构成屏障,我也曾是商业基因论的支持者,但是,随着互联网人才流动日益增多,未被直接确认的公司基因阻击力量显得越来越缺乏底气:在缺乏反垄断的国内市场,大公司正扮演着压制创新创业公司的力量;在那些市场发达的国家,互联网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逻辑,在让反垄断的含义变得日益晦涩,大公司对创新的压制力也日益增大。 […]
[…] 几年前,当人们谈论谷歌崛起与微软互联网表现不佳的时候,喜欢用一个词:“商业基因”,意思是说微软是做软件的,不具备互联网的基因,也就很难做好互联网业务。 […]
[…] 这是之前人们不容易理解、且认为不可能发生的故事,大家都认为:一个企业独有的基因决定了企业的出路,比如新闻网站缺乏社区网站的基因。大公司的转型也鲜有成功案例。 […]